EN
首页 > 详情页

情系关东架通途

时间:2010年09月28日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情系关东架通途

——献给集团公司哈大客专项目部全体建设者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是铁路中长期规划“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中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之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专线的北段,铁路“八纵八横”主骨架京哈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路重点建设的七大主通道之一。

集团公司承建的哈大客专线工程始于DK131+209,止于DK185+275,全长54.066㎞,其中路基土石方工程341万方,长度16.811㎞,占管段全长的百分之31;桥梁工程15座,长36.673㎞,占管段长的百分之67.9;特大桥10座,最长的鲅鱼圈特大桥17.914㎞,拥有亚洲最大的制梁场,制运架梁990榀;隧道1座,长582延米,占管段长的百分之1.1;涵洞54座,计1211.58横延米;车站1个,轨道板全段双线铺设。

项目管理:“靠制度、靠人格、靠教育”;

员工管理:“靠合同、靠信誉、靠严格”;

外协队伍管理:“靠交底、靠控制、靠创新”;

施工技术管理:“靠制度、靠落实、靠认真”;

安全质量管理:“靠方法、靠耐心、靠诚信”。

——郭相武

“无胆”真心英雄

9月初秋,是东北最美的季节。24度的气温分外宜人,蓝天、白云、海岸、清风、树林构成优美画卷,悠闲的人文,无不让人驻足停步。

当笔者赶到位于辽宁营口鲅鱼圈经济开发区的哈大客专项目经理部时,天已黑透,东北的黑夜要比南方来得早一些。此时,按照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已吃过晚饭,可是兼任哈大客专项目经理部党工委书记、项目经理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郭相武、常务副经理、党工委副书记李彦斌及项目部人员才刚刚结束一天的忙碌,围坐在工地食堂里。此时的郭总一身短打装束,显得更加精明快活,浑身充满力量。说起郭总,笔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职工们对他的崇敬。“2008年施工最紧张的时候,郭总总是腹痛,到医院检查出胆襄上长了结石,三次入院都强行出院坚守现场,以至病情一拖再拖,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多次累倒、病倒在施工现场,最后实在不行了,被抬进医院立即手术,结石已长到长43毫米、宽10毫米,从抬进医院到他回到项目部,来回仅11天,医生不让出院,他又是硬跑了的。”

“我们局负责的54公里多路段,可以说每一个作业队、每一米距离,郭总都了如指掌。队伍的排兵布阵、施工工艺流程、每一道工序的进展,质量的精细等等,没有一个具体项目郭总不清楚的,细心到每一个节点,是郭总多年施工养成的习惯,给我们带了个好头!”说起班子的第一负责人,常务副经理李彦斌是由衷的赞叹。

哈大项目部的人员多来自云、贵、川,有许多是第一次来到东北。许多人来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几年下来,平添了不少白发。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郭总的头发几乎全白了。

2007年底进入哈大线施工,来的队伍很少修建过高速铁路,缺少修高铁经验和理念,大型的施工方案都是郭总亲历亲为,亲自审核,召集大家共同探讨。

“我的胆做了切除手术,没胆了,只得靠心细。”郭相武戏称自己是“胆小之人”,对工作要求得更加严厉。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部勇守“哈大杯”,并荣获铁道部颁发的全线唯一一座火车头奖杯。郭总本人也获得铁道部“火车头”奖章。

优异成绩的取得,郭相武说应归功于集团公司的领导和中国中铁哈大指挥部的支持!

攻坚破难的笑脸“兄弟”

有人说:“拆迁难,难于上青天”。

征地拆迁是项目施工生产开局重头戏的先决条件。集团公司施工段纵跨大连、营口两市经济高度发达区域,地下有:石油、天然气管线、电力、通信、军用光缆,供水及排污管道密布;地面有:民房、学校、工厂、养殖场、果园、大棚等,仅厂房就有300多万平方米,果树800多万株。空中电线林立,征地拆迁、三电迁改极为困难。

2008年6月底,李彦斌从汶川参加震灾抢险归来,根据集团公司党委安排,接任了哈大项目部党工委副书记、副经理一职。

有段时期因为征地拆迁工作极为不顺,施工进度严重受阻,节点工期目标难以实现,他索性向营口市动迁办主任提出要与他一起办公,大家都以为他开玩笑,谁知第二天他真搬了一张桌子坐到了拆迁办主任办公室里,坚持了一个月,他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干劲让市政府领导们刮目相看,终于解决了他提出的问题。

“做事光有冲劲还不行,还得用脑子”,这是李彦斌常说的一句话。

“智取”也是他常干的事。项目部北向架梁通道曾因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家化工厂与当地政府在补偿标准上意见不一致而迟迟未动,导致首架无法实现。在山穷水尽之际,李彦斌不知从哪条途径搞到份省政府召开高速客专专题会的电报,混进了会场,惊动了省领导,原本讨论的是境内石油管道的动迁会议,硬是把他提出的化工厂动迁摆上了议题,最终严格按照拆迁政策解决了钉子户问题,拆迁任务提前完成,取得前三名成绩。

李彦斌有一张见人就笑的脸,尽管他为工作常不给对方留“退路”,可越是这样,对方越把他当“兄弟”,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哪怕是对单位新来的年青员工,他也总是笑脸以对,和蔼可亲,给予信心。

默默无闻的“孺子牛”

“孺子牛”是《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原意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鲁迅在一首《自嘲》的诗中写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则用“孺子牛”来比喻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梁勤广作为一名工程人,被人称为“孺子牛”,正是对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和良好风貌的写照。

从1983年6月参加工作至今,梁勤广曾干过木工、石工、爆破工、钢筋工、线路工等工种,名副其实的生产骨干,他带过的许多学徒先后走上了领导岗位。

提到牛,人们往往会想到牛不辞劳苦在山坡默默耕耘的景象。11月的辽东半岛,气温达到了零下,每天,梁勤广总是第一个起来,吆喝着工点上的同志起床,就像报时鸟“起床了,起床了”的声音。大家都不叫他梁领工,而是亲切地叫他梁哥。

他负责的二公司哈大二作业队管段有两公里,工序是最繁琐、最复杂的,每天都是迎着寒冷的海风,在工地来回奔波,检查着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脸都被海风吹掉了一层皮。

牛是最善良、高尚、勤劳的。它每天吃的是草,长的是肉,挤的是奶,而且天天都是在起早贪黑地为主人干活,默默无闻,却从来不向主人要求什么。梁勤广是83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了,自90年代初就开始担任领工员工作,转战成昆、成渝、宝成、株六等线,默默无闻地工作了25年,他总是任劳任怨。工作中遇到困难,他会想方设法自己解决;家里有困难,也总是默默的独自承受,从不给领导添麻烦、撂担子。

“5.12”大地震,家里受灾严重,他没回去,很多同志劝他请假回去看看,他却说:“老婆孩子安然无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困难可以慢慢克服。”除了正常的休息,他从不主动请假,同事劝他:“就你的工作成绩,请几天假,回家看看,领导肯定会同意的。”而他却说:“这会给领导添麻烦,再说我也放心不下工地。”

2008年11月19日晚六点,正是晚饭时间,大家聚在食堂一边吃饭一边闲聊,而梁勤广却坐在一旁一言不发,眼里闪着泪光。大家正感到纳闷时,他的手机响了,掏出手机,一分钟,也就是那么短短的一分钟,眼泪夺眶而出。大家急了,纷纷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再三追问下,他说出了原因:“爱人是先天性心脏病,今天动手术,刚从华西医院重症监护室出来。”听完后,除了沉默,在场的几个大男人哭了,都在心里默默的为梁勤广的妻子祝福。也许此刻他们的心里早已感慨万千:这就是工程人,离妻别子,背井离乡,转战大江南北,为了大家,舍了小家。晚上,作业队领导把梁勤广叫到一旁详细询问了情况后,责怪他这么大的事也不给领导说,他却回答:“现在正是大战四季度的时候,工地事情特别多,爱人有孩子照顾着,请假回去,我放心不下工地。”多么朴实的话语,不掺半点的虚伪,没有丝毫的造作。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梁勤广既没有鲜活的事迹,也没有精彩的过去,所做的一切平凡而又普通。可正是他默默无闻、甘愿平凡、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这种孺子牛精神,让人感动,使人钦佩。

亚洲最大梁场的“总调度”

桥梁公司五号梁场负责生产哈大客运专线的预制梁990榀,每榀重量达900多吨,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现场制梁场。规模如此庞大的梁场,要统筹调度每一片梁的生产、存放、发运等工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曾坤涛是梁场的调度员。进场初期,他主要负责建场的孔桩施工及提梁机道施工、孔桩施工的钻孔、 砼的供应,生产台位基础制作、箱梁后期工序、存梁安排。用苦、脏、累、险来形容他的工作性质最合适不过了。

梁场正式生产后,曾坤涛负责后工序安排。在箱梁生产达到高峰,存梁台位上箱梁日渐存满,箱梁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运出时,他在总工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双层存梁方案,解决了存梁的燃眉之急,保证了梁场生产的正常进行。

箱梁的发运工作是最繁琐的,一榀梁在发运之间往往要转运多次,再加上有双层存梁,工作量就更大。为了提高发运效率,他将箱梁的布置熟记于心,每榀梁存放在哪个台位上都记得清清楚楚,并且总能提前将需要发运的梁转至容易发运的台位,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

冬季的鲅鱼圈寒气逼人、滴水成冰,施工现场更是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小刀割过一样疼,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带领员工从晚上7点接到发梁通知工作到次日凌晨5点10多个小时。

在冬季施工措施中,梁场对压浆台位采用炉火升温的方法提升压浆台位内箱梁的温度,为了能确保压浆台位内温度一直保持在5度以上,采用煤炉进行升温,这对加煤人员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篷布内不透风容易造成中毒事故,也容易造成火灾。为了保证加煤的安全,他每晚都要到现场去检查加煤情况,发现有不按规定佩戴防毒面具、监护人不够的情况立即进行纠正,确保安全。有一次,他在凌晨两点发现4-7台位遮盖篷布有漏风现象,他立即组织人员对篷布进行遮盖。

良好的箱梁后期工序组织提升了箱梁的整体品质,在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光洁度、色泽均匀性、表面平整度、线型顺畅等均满足要求,真正达到内“实”外“美”。同时,全部990榀箱梁的调转和发运工作也如期顺利完成。

工地上有支“星星测量队”

哈大客运专线的建设标准极高,I型板无碴轨道,是全新的施工工艺,对轨道的平顺性要求很高,施工难度很大。无碴轨道对测量的要求就更高,设计精度要求达到1mm,可以说已达到了测量的极限精度。投入使用的全站仪和水准仪都是目前精度最高的仪器。测量工作是整个施工作业的第一步,测工就是“排头兵”。

廖欢是一公司哈大五作业队测量组组长,负责全线的测量观察。他带领精测队员圆满地完成了管段沿线无碴轨道cpⅡ、cpⅢ网点布设和无砟轨道底座、凸台、轨道板精调测量任务。

由于测量时受到温度、气压等天气的影响,对测量环境、仪器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前视小棱镜,精度要求达到0.2个毫米。精测仪光线太亮不能用,风太大也不能用,一般工作时间都是在晚上12点到天亮之前,员工多是近两年才毕业的大学生,年龄最大的也不到30岁,完全属“夜猫子”(猫头鹰的俗称)行径在晚上作业,因而他们称自己是“星星测量队”,伴着星星去,再伴着星星回。

测量成果不完全只体现在测量放样上,还体现在模型加工、工人操作上。比如凸台模型会影响到凸台的外观质量,在使用凸台模型前,他带头对每个凸台模型进行直径、外形逐一检查,坚决不用超限的模型,阻断了模型尺寸影响凸台外观质量的渠道。

五作业队还有一个“肖大胆”,那是他们的作业队经理。李彦斌说:“五队没有不敢接的任务,没有不敢干的活,以敢打、敢拼、敢打硬仗著称!”肖光庆,领导不叫他名字,往往叫他“肖大胆”“肖增援”。面对新工艺,特别是CA沙浆返工率较高,多支队伍出现畏难情绪,他毅然请战,带队先上,细心加努力,夺得头功。

所向披靡的“亮剑”精神

“开局即决战、决战即决胜”是一作业队的战斗口号。这支来自昆建公司的队伍,素以敢打硬仗而著称,“亮剑”精神在这个团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业队进点之初,征地拆迁迟迟不能满足现场生产,作业队班子带领工作组挨村挨户地跑进乡村农舍,对管段内的民俗、民风、民情及农户社会关系进行调查,加强村镇领导和拆迁对象的感情联系,并通过以租代征、先租后征、修路换地、情感换地等措施,让村民得到一定的实惠,赢得了村领导及村民的理解。2008年7月,政府动迁工作全面启动时,作业队已完成了百分之92的征拆工作,在集团公司管段内已全面领先。

“要想保住项目收益,就必须在组织上下功夫,做到以速度取胜”,时任昆建公司副总兼作业队经理的王小平说。他们由三名副队长组成了架子队,快速组织机具设备、人力、物力先期储备,形成了决战的气势。2008年4月份,他们就从原来的小打小闹形成了全线大干的局面,实现日均产值超百万的记录。2008年他们连续获得集团公司项目部二、三季度综合考评第一名;在股份公司哈大指挥部三季度“哈大杯”考评中,从37个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勇夺第一名。

今年8月22日,一作业队在管段内率先完成无砟轨道铺板任务。技术好,作风硬,是一队的精髓所在,每道工序下来,一队总是最先完成,然后又按照项目部的征调,到别的队伍打增援。8月23日清晨,作业队测量组、精调组一早就来到熊岳河特大桥,用了不到2天时间,帮助兄弟单位完成调板CA砂浆灌注200多块。8月31日、9月3日、9月8日,作业队又先后增援大房身大桥、鲅鱼圈火车站、鲅鱼圈特大桥的CA砂浆灌注施工,为整个管段无砟轨道的顺利完工贡献了积极力量。

“五加二”、“白加黑”的工地生活

不少前期进入哈大线的员工都听说,到东北施工,冬季时间长,每年至少可以休息20天以上的年假,结果施工开始后,整个哈大客专线的建设工期被提前了一年,打乱了原有计划,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工地,没有人再提起休假的事。

“五加二”、“白加黑”,正是集团公司哈大客专建设者们忘我工作的真实写照,没有工作日与周末、白天和晚上的分别。东北的夏天与南方时差较大,下午5点半天就黑了,早上3点天已大亮。近年来北方天气出现异常,高温不断,高铁项目处于科技领先水平,铺板等工艺要求气温超过35℃就得停工,为了保证工期,多个项目改在了夜间施工,人员两三班倒,与时间抢温度,同气温争时间。

四公司哈大干粉搅拌站是专为无砟轨道施工生产CA砂浆干粉料的。7、8月份是管段内铺板的高峰时期,干粉料需求猛增,站长汪浩立即调整部署,“操作人员轮班上阵,机器24小时不休”。在酷暑难耐的这两个月时间里,干粉站的将士们,战酷暑,赶生产,不分昼夜,连续作战,使生产量从先前每天几十吨达到高最峰期的300余吨,创造了两个月生产量达万吨的记录。

8月3日上午8点23分,搅拌设备螺旋变速箱轴承发生断裂,螺旋传输被迫停止,导致大量废料及粉尘泄漏于弃砂池外,严重影响生产。在酷暑难当的天气中,副站长王万勇,支部副书记李思伟冲锋在前,带领工人们整整两天没合眼,把百余吨的废料粉尘清理干净,保证了无砟轨道施工所需干粉的即时供应。

按照当地生活习惯,11月15日左右北方就进入了“猫冬”期,一般不再从事室外作业。看到这些从南方来的施工队伍没白天没黑夜的劳作,甚至没有了春夏秋冬,冰天雪地里生起炉子、搭上温棚给大地解冻,一副与天斗与地斗的倔劲,老乡们看怪物似的看着这些抛妻舍子不知疲惫的外乡人,称他们改变了当地千百年来的生活形态。

青春在这里闪光

项目部总工程师杨雍,40岁,是侗族人,接受任务时尚在医院住院,二话没说就提前出院,从贵州直接到了塞外天寒之地,来时一头乌云,现在已白了三分之二。老父亲病了,他至今回不了家。作为总工程师,是技术的核心,需要有坚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每一项重大的技术方案、包括现场的实施方案,他都必须亲自过目,反复核查;每逢新材料、新工艺的实施,他首先要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带领大家到其它单位观摩取经,对质量、方案非常严谨,常挂在嘴上的是“行”或“不行”,重来没有“凑合”二字,更不会妥协,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同样得到了员工的敬重。

唐新民、杨武分别是电务公司七作业队的经理、书记。李彦斌说:“七队是最不用领导操心的施工单位,经理、书记相互配合,都是多面手,书记不光管党群工作,还得身兼数职”。

哈大线工地许多产品都要靠自己生产,从土建到预制件构造,多项任务落在了七队员工身上。只有10多人的作业队,却完成了5000多万元的生产任务。

全队没有专职的办公室人员,连财会人员也得身临一线。从大连到鲅鱼圈180多公里管段的通信地线全是七队负责施工,远程作业,每天早上6点钟集合出发,每一块板都要检测合格。

进入哈大线施工以来,七队至今没有受过上级的批评和单位罚款,杨武被中国中铁股份公司评为先进党务工作者。

由于七队的工作业绩好,哈大线工程尚未结束,石武铁路的部分任务已提早交给了他们。

一公司四作业队书记李小平常年屡月回不了家,春去冬来驻守在工地,包括冬修假在内一年休息总计不到20天。施工环境更是少有的艰难,洗个澡也要跑到20公里外的地方。

昆建公司一作业队的毛文学刚毕业就来到了哈大,他说:“参加高速铁路建设是我们的梦想,很多同学都羡慕我一毕业就到了哈大客专,看到每一组轨道精测数据的稳合,看到一块块CA砂浆灌注的硕果,我都觉得特有成就感。”

哈大客专还有许多像他这样的学子来到工地,扎根工地,成为新一代的建设者。在李彦斌的记忆里,到目前为止,仅在哈大线,他已参加了八起工地职工婚礼。

在他眼里, 80后、90后不是社会上流传的是享受的一代。在工地上,不光是新来的大学生员工,就是民工队伍里的年青人,同样发挥着老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新工艺、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特别快,先进设备一摸就会,有知识,守纪律,能吃苦。